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

书 名: 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
英 文 名: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作 者: 靳小怡 刘红升 合著
I S B N: 978-7-5228-0952-6
丛 书 名:
出 版 日 期: 2023年1月

中文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便已成为中国人口社会发展领域亟须解决的重大战略和民生问题。因父母外出务工,亲子两地分居,农村留守家庭结构受损、功能弱化,亲子关系发生改变,可能呈现不同特征,产生不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可能身陷不利情境中,其中,一些农村留守儿童遭遇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另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同样身处不利情境,却能良好适应、积极发展,积极心理学用心理弹性概念来解释这种逆...展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便已成为中国人口社会发展领域亟须解决的重大战略和民生问题。因父母外出务工,亲子两地分居,农村留守家庭结构受损、功能弱化,亲子关系发生改变,可能呈现不同特征,产生不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可能身陷不利情境中,其中,一些农村留守儿童遭遇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另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同样身处不利情境,却能良好适应、积极发展,积极心理学用心理弹性概念来解释这种逆境适应现象,心理弹性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转向。因此,在人口城乡流动背景下,系统研究流动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现状与类型及其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对于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为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利用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于2015年在河南省平顶山市Y县和2016年在陕西省汉中市CG县和NQ县的学生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与类型及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旨在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工作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人口流动背景下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类型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分析框架。在系统论证心理弹性相关理论的本土适用空间、全面收集人口流动和亲子关系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量化经验证据、具体介绍人口流动多维特征和亲子关系现实状况后,构建了适用于解释人口流动背景下亲子关系类型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分析框架。框架综合考察父亲、母亲和儿童三类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的影响,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人口流动时空特征的不足。框架重点纳入流动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视角,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亲子关系的不足。框架从多元维度来全面测量亲子关系,克服了以往研究测量维度单一的片面性;引入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基于多元维度的特征分析,识别亲子关系的潜在类型,有利于刻画其整体性面貌、揭示其本质性影响,克服了以往研究的方法局限。框架选择人口就地就近流动和异地流动来分别呼应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基于不同人口流动模式下父母的亲子关系类型及其组合的群体差异分析,论证了深入研究不同人口流动模式下亲子关系类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差异的必要性,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城镇化背景的不足。

第二,发现了人口就地就近流动模式和异地流动模式下流动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的五种亲子关系类型及八种典型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均具有显著的群体差异。以往研究对亲子关系重视不足,本研究纳入了亲子关系研究视角,丰富了亲子关系测量指标,识别了亲子关系潜在类型,并配对了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发现了流动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五种亲子关系类型,分别是“亲密且强功能型”、“亲近却无功能型”、“中间型”、“疏远但强功能型”和“疏离且弱功能型”;流动父母之间存在八种典型亲子关系类型组合;五种亲子关系类型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亲密且强功能型”父子关系占比明显低于母子关系,“亲近却无功能型”和“疏离且弱功能型”父子关系占比却明显高于母子关系;人口就地就近流动和异地流动模式下亲子关系类型、父子关系类型、母子关系类型及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均存在显著群体差异,人口就地就近流动模式下“亲密且强功能型”和“疏远但强功能型”亲子关系占比均明显高于异地流动模式下,“亲近却无功能型”和“疏离且弱功能型”及“中间型”亲子关系占比明显低于异地流动模式下;就地就近流动父母中“父亲亲近却无功能型-母亲亲密且强功能型”的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占比最高,异地流动父母中“双亲疏离且弱功能型”的组合占比最高;人口就地就近流动模式下留守家庭的亲子关系状况在总体上明显好于异地流动模式下。

第三,发现了人口就地就近流动背景下由父子关系类型、母子关系类型、亲子关系类型组合、父母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外部环境因素。以往研究忽略了就地就近流动父母的流动特征和亲子关系类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就地就近流动父母回家频率和父亲流动距离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支持力和总弹性,而父母初次流动时间显著影响其个人力;“疏离且弱功能型”亲子关系或“双亲疏离且弱功能型”的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对其心理弹性最为不利,属风险因素,“亲密且强功能型”亲子关系或“父亲亲近却无功能型-母亲亲密且强功能型”的亲子关系类型组合对其心理弹性最为有利,属保护因素;父子关系类型对其心理弹性的影响大于母子关系类型;亲子关系类型对个人力的影响较小,对支持力的影响较大;父母和睦、同学友好、老师关心和家校互动有利于其心理弹性的提升。

第四,发现了与人口就地就近流动背景下相比,人口异地流动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父母流动距离、父子关系类型、母子关系类型、亲子关系类型组合、父母关系、老师关心程度、老师家访频率、朋友支持程度和兄弟姐妹的显著影响较为有限。以往研究忽略了不同人口流动模式下父母流动特征和亲子关系类型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差异。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中父母异地流动者的心理弹性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尤其体现在个人力上;父母流动特征方面,仅流动距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亲子关系类型方面,“疏离且弱功能型”亲子关系或“双亲疏离且弱功能型”的亲子关系类型组合是最大的风险因素,而能起保护作用的也仅有“疏远但强功能型”父子关系或“父亲亲近却无功能型-母亲亲密且强功能型”的亲子关系类型组合;父子关系类型的影响大于母子关系类型,但仅体现在“疏远但强功能型”父子关系;除了父母关系、老师关心程度和家校互动以外,朋友支持程度对留守儿童总弹性的显著正向影响值得特别关注。

收起